浅谈白蛇传在镇江的立体性传承和保护


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传说故事提供了一个孵化、传承的流动空间。
镇江有3000多年文字记载的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也源远流长,从1972年出土的东吴青瓷飞鸟堆塑罐上的歌舞百戏俑表明,当时镇江地区已有类似歌舞说唱艺术形式存在了。据镇江曲艺志综述:晋永嘉(307-313)以后,镇江就成为重要的都会之一,文化繁荣,儒雅之风盛极一时,人们喜爱吟唱1。白蛇传在镇江的原始传说“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萌发在唐朝初期,虽说我们对该故事的雏形已难以考证,但从宋相张商英题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世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的字里行间中捕捉到原始传说的影子。
南宋时期,镇江已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繁荣的城市经济,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他们对通俗性文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应运而生的瓦舍勾栏,这不仅为民间艺人们提供了一个专业演出场所,同时也为说唱故事提供了一个传承发展的广阔空间。镇江曲艺志综述中说到:“入宋后镇江官府设教坊,管理歌舞、杂剧优伶的教学、训练、演出等。南宋时,镇江大围桥南瓶场巷(今仙鹤巷)安抚使叶再遇府内常有歌舞演出,‘为繁华歌舞之区’(《至顺镇江志》卷十)。元代,镇江、丹阳、丹徒乐户中,乐人近六百人(《至顺镇江志》卷三),其中也有许唱小曲的艺伎。”2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中,不管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我们都看到,镇江南宋时期的市井风土已与故事融为了一体,这其中如果没有在该地区数百年的流传、润饰、加工、再流传的轮回,是难以使故事如此的形象和生动。罗永麟在“《白蛇传》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文中论述的“一个故事的演变和发展,是与整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艺形成的发展、演变血肉相联的”观点,也恰恰佐证了镇江与白蛇传生生不息的渊源关系。
-----------------------------
1 镇江曲艺志(内部资料)2007年9月第1版
2 镇江曲艺志(内部资料)2007年9月第1版
二、古老的巷道、险峻的地势,为传说的衍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立体的想象空间。
“白蛇传”故事起源于唐、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至明、清基本定型。这期间,冯梦龙和方成培不仅使故事赖以定型,而且加深了镇江与白蛇传故事的渊源关系。这其中有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冯梦龙编刊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出现了四个南宋时期镇江地名“针子桥”、“五条巷”、“渡口马头”、“金山寺”,镇江专家陆朝洪先生曾就这四个地名进行过考证,并佐证了地名的真实性(请阅《<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地名考》)。
1、真实地名与传说故事相结合,符合口耳相传的发展规律。
传说故事的发展过程也是传说人情感寄托的过程,“白蛇传”故事由蛇妖演变成人,这其中不仅需要有真实的附属物,而且还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许宣在苏州吃官司,被官府“杖一日,配三百六十里,押发镇江府牢城营做工”。在其姐夫的帮助下,许宣到镇江,在“针子桥”药店当伙计、“五条街”卖豆腐、“镇江渡口马头上”开药店当老板,这些情节都与做生意有关,必然离不开繁华闹市。据镇江民俗专家陈其元研究考证:“元代《至顺镇江志》记载了针子桥下面是一条市河‘亦达京口港,以入于江’,桥的东边有‘丰美楼’,西边有‘赏心楼’,临桥还有‘针子桥巷’。由此可见,宋、元时期的镇江针子桥,街巷景象是颇为繁华热闹的” 1;“五条街”也是当年镇江一条非常繁茂的商业街,冯梦龙编刊的另一本短篇小说集《醒世恒言》“张舜美灯宵得丽女”中的“我有远族在镇江五条街开个招商客店,可往依焉”,佐证了这一现象,早年流传民间的俗语“五条街挤不开”更反映了这一现象的真实性。镇江地处长江与大动河十字水系的交汇处,历史上曾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南北交通枢纽,所以“许宣问白娘子讨了些银子,教蒋和去‘镇江渡口马头上’,赁了一间房子,买下一付生药厨柜,陆续收买生药,十月前后,俱已完备,选日开张药店,不去做主管”是选对了地方的。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气呵成,而是在传说、创作、加工、再传说中逐步形成的。
-----------------------------
1陈其元《“针子桥”小考》 《镇江日报》2003年3月28日
2、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传奇故事相结合,符合神话故事创作的想象空间。
“水漫金山”是清代戏曲家方成培最具想象力的神来之笔,他不仅将故事推上了高潮,同时将镇江独特的地理环境结合得惟妙惟肖。那么是什么样的地势环境丰富了方成培的想象空间?
第一,古代金山原是屹立于长江江心的岛屿,曾被称为“江中一朵芙蓉”。北宋沈括诗“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镇江日报2009年5月11日,刊登了一幅130年前金山老照片,照片中的金山前停泊着几艘大船进一步证明了“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水中金山的景象。 还有历史上的镇江江面非常开阔,最为壮观的岁月,江面宽度曾经达到40多里。仅从百姓口中的“长江无风三尺浪”就能看出当年长江的气势和潜藏的危险,从始于宋朝并成立于清代的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镇江救生会”更能透视出当年汹涌波涛的江面上曾经发生的灾难。由于金山寺当年地处长江水中,潮长潮落的自然现象,长潮时的潮水漫上金山这是客观必然的。因此若隐若现的金山寺赋予了作者描述白蛇传神话的想象空间。
第二、从远处眺望金山,金碧辉煌,鳞次栉比的金山寺,一塔耸立峰颠,直指云天,无论近观远眺,总是见寺不见山,给人一种法力无边的气势。我们不难想象,白娘子要在这里讨要许仙是多么的不易,因为她要斗的不仅是法海个人,而是一个正义光环下的主流势力,仅凭肉身凡体是无法找回原有的幸福。因此她凭借修炼的千年道行,借势造力,呼风唤雨,水漫金山是必然的结果。
3、地名、环境与传说故事相结合,是冯梦龙、方成培创作精神的体现。
第一、冯梦龙“十分重视民间流传的东西,懂得民间的‘真情’,尤其对妇女的看法,与封建卫道士不同。他对受压迫、受摧残的妇女是同情的,对那些忠于爱情,敢于大胆追求理想生活,勇于自我牺牲的妇女,是充满热情和敬意的。”1,所以他要把白蛇所变的妇女的形象塑造得更真实,更人性化,真实的景物、地名是最理想的附着体,加上他曾在丹徒县(镇江市)作过三年儒学训导和教谕,对镇江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并“亲自搜集过不少民间的创作”2,所以将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融为一体就再自然不过了。
第二、方成培也很不满意把白娘子写成“蛇妖”的。“他通过增加《端阳》、《求草》、《水斗》、《断桥》、《祭塔》等关目,表现白娘子为争取幸福的婚姻生活,进行不屈不挠的勇敢精神,大长了白娘子志气。”3“水漫金山”中虾兵、蟹将的出现,这不仅符合神话故事的初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同情和支持白娘子的思想情怀。
1《白蛇传文化集粹-论文卷》中吕洪年“《白蛇传》的古源与今流”,江苏文艺出版社
2《白蛇传文化集粹-论文卷》中吕洪年“《白蛇传》的古源与今流”,江苏文艺出版社
3《白蛇传文化集粹-论文卷》中吕洪年“《白蛇传》的古源与今流”,江苏文艺出版社
镇江与白蛇传的立体性保护和探索性研究
白蛇传故事在镇江的传承空间非常宽泛,传承形式纵横交错,文本资料的收集、弘扬性活动的开展以及理论研究的繁荣,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传承发展空间。
一、文本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是立体性保护的基础
文本资料的搜集,不仅是口述文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同时还是探寻口述文学发展轨迹的指南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产生于民间的传说故事或说唱艺术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末伎,所以在各种历史文献中很少看到有关传说故事或有关说唱的记载。
我们所接触到最早、最多的白蛇传文本资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由康新民等一些老前辈普查记录的。透过这些文本资料,通过对讲述人年龄、身份以及传承形式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到白蛇传在镇
江的传承脉络。
1、讲述人年龄与故事的发展脉络。
这次采录的讲述人年龄基本是在60岁以上的老人,这给了我们一个追溯历史的起始时间,使我们通过这个时间隧道,探寻故事的流传脉络。如“泪漫金山寺”的讲述人宗震民老人,讲述时已82岁高龄,而他是幼时在宜兴家乡听一位打纸锭的朱老太太讲的。那时朱老太太已八十余岁,宗老先生其时年仅十三岁。根据此我们不仅可以推算出这个故事在一百多年前就存在的事实,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去探究这个区域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成因。采录者郭维庚在采录附记中已经给了我们一些提示:根据宗老的回忆,在一百多年以前,江南一带的农村确实流传过泪漫金山寺的传说,由此推算,“泪漫”可能早于“水漫”,后来可能由于农民起义的关系,加强故事的战斗性,逐渐将“泪漫”改成“水漫”。1
2、讲述人身份与故事内容的关联性。
在这次采录的讲述者中,身份各异,有农民、工人、干部,还有僧人。通过比对,发现讲述人的身份与讲述的故事内容有着明显倾向情结。如镇江民俗专家陈静采录的“白娘娘与法海结仇”两个故事,“金山结仇”讲述人是镇江关帝庙的和尚,他所讲述的结仇根源是白娘子想与许仙成婚又怕身上的毒气伤着许仙,所以趁法海跪迎如来佛时,偷吞法海的仙丹而导致法海一直怀恨在心。从故事本身我们已经看出法海与白娘娘结仇的对错因果倾向,特别是讲述人讲完后还说“法海与白娘娘斗法,不能全说法海不好”又进一步证明了同门人赋予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而另一则“峨眉结仇”是一位曾在洋行做事的人与一些杂工闲谈时听来复述的。该故事却将法海描述成一个调戏民女的花和尚,被白娘子当众一羞,心中生恨,最后偷了弥勒佛的钵后,找白娘子报仇。洋行杂工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所以在故事的情理上比较符合底层人的精神需求。
-----------------------------
1《白蛇传文化集粹-异文卷》中“泪漫金山寺”,郭维庚采录,江苏文艺出版社
3、不同讲述人的不同传承形式
经过对采录故事和附记的分析,感觉到不同讲述人有着不同的传承形式。如有的人非常忠实于讲述人的故事内容,对所听到的故事不加改动的传说。有一则“蛇美人”故事,是长者为了告诫年青人做人循规蹈矩,绝不可贪色而编撰的故事。故事内容讲的是同治年间一位有钱人家的少爷,因贪图女色,被蛇精吸尽原气而亡。当采录人听完故事后询问讲述人“这真是发生在同治的事吗?他说,我也是听我母亲讲的。母亲说同治年间,我怎么能说是光绪年间呢?反正,青年男子贪色,绝不是好事。管他同治、光绪”。这其中有对故事内容的认同,也有对母亲的尊重等情结体现。2005镇江市举办“端午金山脚下话白蛇”活动中,住在金山附近的一位80多岁的讲述者讲述的“法海的传说”与1981年采录的一位兴化僧人讲述的内容基本相同,这个不仅反映了讲述传承的忠实性,同时又向我们佐证了故事的流动性,镇江历史上曾是各地曲艺艺人的集聚地(演出大码头),又是由此向四周流动演唱的扩散地。因此两地的讲述者讲述同样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有一部分人,由于其特殊的社会阅历和爱好,往往在故事的传说过程中会根据自身行当习惯或表演需要,对一些传说故事进行创作、加工。如故事“白蛇记”,讲述人是评弹老艺人,祖代相继说“蛇书”其父开创《青蛇传》,此部书已三传艺徒。从故事的文理和用词看,有明显经过修饰加工的痕迹,如故事的开头有铺垫,故事内容是将多个民间传说用弹词惯用语“再说”进行串联加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前缘故事。还有一则“白蛇传在江南”,“讲述人做过道士,会唱道情,也看风水,几十年走南闯北,见闻较多,对民间民俗有一定的研究。这篇白蛇传在江南,讲得较为详细,前半部分与许多人讲述的不同。”1由此可见这则故事是讲述人经过多年的积淀后进行创作讲述的。镇江市的两位民间文艺专家康新民和陈静,他们将大半辈子的精力用在了搜集、整理、研究白蛇传故事,于2001年汇编成一则完整的《白娘子与许仙》故事,你不能不说这也是一次创作性的传承。
二、理论研究与探讨是立体性保护的前瞻
镇江对白蛇传研究起步比较早,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镇江市著名民间文艺理论家王骧先生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白蛇传>神话的镇江一源》一文。
王骧老先生现今97岁高龄,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民间文学犹衷热爱。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长期搜集、研究民间文学,除上述白蛇传研究文章外,先后还撰写了《白蛇传中的“法海”其人》、《白蛇传故事探源》、《白蛇传故事三议》、《日本的白蛇传》,特别是《白蛇传故事产生地镇江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为白蛇传在镇江的生发根源研究开辟了新的里程碑。
除王骧先生外,以康新民为代表的镇江老一辈民间文化奠基者,在广泛性搜集整理的基础上,也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上作了前瞻性思考。1989年在镇江举办了第二届江、浙、沪“白蛇传传说”学术讨论会,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康新民先后撰写了浅论《白蛇传传说刍议》、《<白蛇传传说>异文中的道德现象》、《“水漫金山”断想》等相关研究论文近十篇,吴林森也从精怪、爱情、风物、民俗等不同的角度撰写了《说不尽的白蛇》;陆朝洪除撰写了《法海形象与法海人其人辨趣》、《毛泽东看<白蛇传>及其他》外,特别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地名考》的研究文章,夯实了白蛇传在镇江的传说根基;民俗专家陈静在镇江日报上先后发表的《“针子桥”小考》、《<白蛇传>与镇江》的研究文章,为白蛇传在镇江的传承脉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年轻的新生力量也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出了嫩芽,先后又有多篇相关研究文章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西湖借伞”的民俗学暗示》、《“白蛇传传说”的民俗文化解读》、《白蛇传起源的两大纷争》、《<白蛇传>戏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蛇传保护和传承的个案考察》、《神韵镇江的烫金名片——刍议“白蛇传传说”保护工程》等。镇江的白蛇传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
-----------------------------
1《白蛇传文化集粹-异文卷》中“白蛇记”,尹培民 陈有觉采录,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年镇江市将半个世纪来搜集、整理和研究的白蛇传论文、异文故事以及民间工艺作品进行汇编出版了《白蛇传文化集粹》论文卷、异文卷、工艺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书记处书记、原党组书记刘锡诚老先生对镇江市整理出版的这套《白蛇传文化集粹》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把当代中国各地流传的白蛇传口头文学和工艺作品,搜罗以尽,加上近50年来各家的相关文论,成为上世纪以来白蛇传文化的一个总汇。这部集粹,也是近年以来,特别是“白蛇传传说”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对民间口头作品进行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谢谢你们的劳动!
三、文化空间的营造是立体性保护的有效尝试
“白蛇传传说”是首批国家级项目,作为重要保护责任地的镇江,如何使该项目能有个活态的传承空间,镇江市文化部门作了一些有效的尝试。
1、通过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增强引导和实践能力,强化活态的流动性。
口述文学的本质空间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活空间和环境空间的融合体。他是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如何强化白蛇传故事活态的流动性,我们试着通过引导的形式,寻找一些与故事相关的区域和群体进行实践。
如2005年举办的“端午金山脚山话白蛇”活动。我们选择实践的区域是靠近金山附近的蒋乔镇:
蒋乔镇地处镇江西南郊,邻近金山公园,虽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蒋乔镇居民的文化生活基本融入了大城市洪流中,但由于农村居住环境的保留,其生活习俗和传统的文化活动还非常丰富,故事根基也比较深厚,由该文化站申报的“蒋乔镇民间故事”已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项目。因此我们选择这里为实践基地,一是重点强化白蛇传故事的传说能力,二是以引导当地的文化部门,在项目的保护上,特别是口述文学的发展传承上如何融入现代文化生活。
这次参加白蛇传故事传承活动的都是当地的居民,年龄最大的是84岁,最小的12岁,身份有农民、教师、小学生、民间艺术家、退休工人等;讲述的形式有故事、评话、麒麟唱、弹词、山歌及扬剧、京剧、豫剧。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收集到白蛇传故事18篇,其中一篇“大烧‘盔甲’的来历”是新发现的故事内容,被编入《白蛇传文化集粹~异文卷》,另在麒麟唱、荡湖船调这两种曲牌和说唱中又发现了新的异文内容。这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是,调动了很多无法融入现代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的积极性,挖掘了他们记忆空间,带动了年青一代的加入,现蒋乔镇文化站被列入“白蛇传传说”项目传承点,每周定期开展传承活动,有一位故事手被列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上面讲的是以一个区域为代表开展的白蛇传传说活动,2006年我们又以群体为代表,举办了“导游话白蛇擂台赛”。
导游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也是目前常态下传承白蛇传故事的最佳群体,导游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徘徊在白龙洞、法海洞,重复着那几首干巴巴的故事。开展“导游话白蛇擂台赛”就是想让这一特殊群体了解白蛇传与镇江的不解情缘,引导他们去发现更多的白蛇传故事,激发他们的讲述和创作激情。这次活动报名人数有40余人,经过筛选,有15人参加了比赛,共收集到故事34篇。这其中“泪漫金山寺”被重复讲述较多,以此使我们再一次看到中国人民同情弱者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和延续。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发现了带有现代文艺创作热点主题“穿越时空”的白娘子、有梦回断桥徘徊在西子湖畔的白娘了,还有气宇轩昂“我为法海鸣不平”讲述者…… 金山公园也被列入“白蛇传传说”项目传承点。
2007年举办的长三角地区“手上功夫”民间艺术大赛,更是一次口述文学与民间手工艺完美结合。这次活动的形式是以民间手工艺品来诠释白蛇传故事。来自江、浙、沪三地十三个城市的近30位参赛代表,用精湛的手工艺成功的演绎了白蛇传故事。木雕“西湖借伞”、麦桔画“水漫金山”、惠山泥人“断桥释怨”等每一幅作品不仅自身叙述着优美的传说故事,而且还给观看者带来了浮相的空间。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征集作品30余件,同时为白蛇传立体展示奠定了基础。现大部分作品在《白蛇传工艺美术展示厅》得到了展示。该展厅已成为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最受欢迎的展览之一。
2、通过文化空间的营造,继续挖掘白蛇传故事舞台空间的传承能力
从明清开始,戏曲舞台就成为白蛇传故事的重要承载空间。从2007年起,镇江市又以舞台为切入口,先后开展了数场白蛇传传承演出活动。
音乐剧是现代舞台艺术的新型表演形式,2007年镇江市人民政府拆资数十万元,打造了原创音乐剧《因为爱——水漫金山》。该剧从我市白蛇传民间故事里吸取元素,添加了五条街上开保和堂药店、槛船山采药等情节,通过现代舞台艺术歌、舞、戏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现,求新、求变、求美,以适应现代人的艺术欣赏多元化需求。该剧不仅在镇江演出数十场,而且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演出。
2009年举办的《唱不尽的白蛇、看不够的金山》——白蛇传戏曲精品片断展演,是一次多个鲜活生命的精彩碰撞。昆剧、京剧、越剧、扬剧、婺剧、川剧等,都以不同的声、腔、韵、律将白娘子最维美的形象展示给了观众,证明了“白蛇传”永远是戏剧舞台上的最佳故事。
2010年镇江市将台湾歌仔戏《超炫白蛇传》邀请到镇江演出,实现了一场超时空的体验,400吨的江水从天而降,白娘子、小青凌空“作法”,奇幻瑰丽的青、白灯光,如两条冲天巨蛇,形成了一个“三度空间”,虽说他颠覆了传统戏曲的概念,但却给观众一个真实的体验,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思维空间。
建立白蛇传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思考
自2006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国家级名录后,由于项目保护没有前车之鉴,所以大家都是边摸索、边保护。“白蛇传传说”非物质形态属于文化空间类保护项目,这几年我们由浅入深的开展了许多的保护活动,但最终将它打造成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模式或样式,是我们目前需要探索和讨论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项目保护逐步发展到区域保护,又将单个项目逐步过渡到一个文化生态区域的保护中来,这给了我们建立白蛇传文化生态区保护的思考方向。
文化生态保护区就是指在一个特定和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区域中,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与乡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传统手工艺等相依相存,并与人们依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和谐相处。
从“白蛇传传说”文化空间和范围来说,该项目具备一定的建立条件:
第一、金山公园是白蛇传故事的重要情节发生地,内有故事遗迹,金山寺法力依然无限,香客密集,香火盛旺;白龙洞、法海洞游人如织,很多的游客都是怀着一个猎奇的心理,来这里探寻白娘子与许仙和法海的恩怨情仇。
第二、金山公园的东面有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当年许仙在“镇江渡口马头上”开的药店就坐落在该街区内。该区域历史文化深厚,现有救生会博物馆、观音菩萨博物馆、元代建的喇嘛塔“昭关石塔”、以及古泊码头等;街面建筑明清风格浓郁,古址建筑甚多;民间文化艺术馆也坐落在该区域,馆内有《民间文艺资料库》、《白蛇传民间工艺美术展示厅》、《镇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等,全天候向游客免费开放;
第三、金山公园的西侧有“白蛇传”传承点蒋乔乡,该乡民风遗俗浓厚,文化活动丰富,仅该区域就有1个省级项目“蒋乔镇民间故事”,3个市级项目“燕子窝山歌”、“燕子窝狮舞”“嶂山马灯”。
第四、金山公园的西北面江中小岛《白蛇传文化园》,该区域不仅已形成了白蛇传主题公园样式,同时在今后的白蛇传文化生态保护区里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第五、在该区域内还有以金山命名的一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在传统文化,特别是白蛇传文化的传承教学上具有很大的实践潜力。
纵上所述,我们思考的模式是:
“白蛇传”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故事重要遗迹地“金山寺”为中心点,东至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包括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西至“白蛇传”传承点蒋乔镇,以及北面江中小岛《白蛇传文化园》,恢复传说遗迹、营造故事场景、定期开展传承活动、扩大展示规模等。形成一个集讲述、展示、表演、教学、体验融为一起的立体保护区域。
根据这一思考,拟尽快邀请有关专家对该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项目调研和论证;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白蛇传”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方案;通过方案后分步骤运作实施。
根据国家和省厅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精神,要求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要从挖掘、申报项目向唤起民众保护意识,并纵深向传承性、保护生态性,以及教学研究体系上拓展。白蛇传文化生态区保护的建立,将是民间文学类项目转换性保护的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