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壳雕画


蛋壳雕画源于战国时代,在《管子·侈靡》篇中有:“雕卵然后瀹之”,表明早在2000年前的民间就有用色彩涂于蛋壳的工艺,它是民间古老的一种蛋俗文化。
在乡村的生育习俗中有“送喜蛋”之说,它是由生小孩的人家把蛋染成红色,或者勾画剪贴上花纹,送与亲友和邻里分享。因此蛋壳雕画是民间作为婚嫁、生儿育女、寿辰喜庆特别珍贵的礼品,是由来已久的一种民风。
该画的工艺制作,是要先挑选表面洁白、光滑、无裂痕、形状匀称的禽蛋,用针管抽去蛋壳里面的蛋黄和蛋清,再经过清洗、晾干、堵洞、雕刻、彩绘等工序,才能完成。
蛋雕的技法工艺十分精细,用力稍有不慎,蛋壳即会破裂,因此必须要一丝不苟,沉着谨慎。
其工艺含有微雕、浮雕(阳雕)、线雕(阴雕)、镂空、透雕等传统雕刻手法。画面形象生动,趣味性强。
2008年12月,“蛋壳雕画”被列入镇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